肖云
采访视频
采访问答
《摄影与摄像》:请您谈一下参加本次2022年度“中国龙奖”的感受?
肖云:我第一次参与中国龙奖的评审工作,最深的感受是本届参评的作品水平都非常高。无论是从选题,还是从制作水平上讲,都呈现出比较满意的效果,评审们对作品整体水准认可度很高。
从选题上讲,本届参选作品聚焦在技术前沿和科技创新,通过影视的手段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在这方面立意很积极正向,选题水准都很高。无论是参评作品的数量、规模、立意、呈现方式,整体水平都比往届有所提升。从如此众多优秀的作品中,优中选优,评审过程还是很艰难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
《摄影与摄像》:2022年度“中国龙奖”参选作品有哪些高光点?
肖云:本届参选作品的高光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个亮点是选题和立意角度,本届参选作品立意高远,选题聚焦科技创新热点,紧跟科技前沿,既有时效性,又有科普社会意义;第二个亮点是科普影片形式更加多元多样,整体发展比较快。
这次参选的科普影片形式也很丰富多元,有短视频,也有微视频,它们瞄向了新媒体平台和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应用场景,这种类型的作品在传统影视平台可能涉及的并不多。但这次评选会上,科普短视频和微视频的参选作品比较多,因为在传统影视领域短视频和微视频的形式不太被接纳和认可。
科普微视频和短视频大多是从像抖音、快手、微博、腾讯这样的新媒体平台发展运营起来的。目前情况看来,微视频和短视频跟传统影视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互相认可度也更加融洽。科普微视频和短视频的发展在本届中国龙奖评选中也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整个科教影视行业意义重大。
科教影视最高的目标是要做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科学传播追求的宗旨和目标是效果,如果没有现在大热大火的公共平台参与,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目前,大部分用户都活跃在新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所以,对于科普工作者和创作者来讲,用户在哪里,我们的科普作品就要推向哪里。
《摄影与摄像》:在您看来,科技手段介入对于科普影片有哪些助力与提升?二者应如何融合?
肖云:首先,新的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短视频和微视频瞄向新媒体传播平台。短视频和微视频跟传统影视作品大为不同,首先平台不一样,再者模式也不一样。在新媒体平台,受众无论是阅读、娱乐休闲、还是消费,信息技术参与的模式大为不同。同时,应用场景还有决策的参与,和以往也有很大的区别。
原来大家会在家里或者电影院欣赏一部电影或观看影视作品,但目前,新媒体平台渗透在各个渠道,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因为应用场景和消费环境不同,在家里、地铁上、公交车上,或者在学校,都可以轻松简单地与新媒体平台产生链接和互动,所以科普作品创作的环境和参与角色也都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比如在家里,亲子关系会要求更为亲密的亲子互动需求,有父母和孩子共同观看的角色设定;在学校里,会有教学诉求,要体现出老师和学生角色的不同设定。所以科技作品和科普影片创作前期,要充分考虑到应用场景的适配性,这样无论是作品创作还是作品传播,都产生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
撰文:张于惠子
摄影:宋南耕
编辑:宋姝培
责编:郭超
主编:刘喜文
版权声明
《摄影与摄像》杂志微信公众号所使用的
文章、图片和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
请标明联系本杂志社开通白名单。
摄影与摄像杂志社 联系方式
公众号投稿邮箱:syysx2020@sina.com
杂志咨询热线:17812088025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摄影与摄像》杂志(月刊)创刊于1995年2月,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市场刊物,是我国第一本同时涵括摄影与摄像内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现已对接万方数据库,可评职称。《摄影与摄像》杂志是一本具有学术品质的市场期刊,读者群为影视行业人士、高校师生、热爱摄影的旅游人士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士等。这是一本以实用技术、实践经验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内容,图文并茂、寓教于乐,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能够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大众月刊。《摄影与摄像》杂志推崇最新数码影像技术,愿将现代科技及其应用及时介绍给广大读者。
主办单位: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
编辑单位:摄影与摄像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1006-4788
国内统一刊号:11-3625/TB
邮发代号:82-683 国外代号:6214-MO
开张页码:16开160页